食蟹猴
發布時間:2018-05-21 作者:管理員
食蟹獼猴(學名:Macaca fascicularis):也稱長尾獼猴。成年體長約為40-47厘米,尾長為50-60厘米。雄性體重5-7千克,雌性體重約為3-4千克。毛色黃、灰、褐不等,從灰棕色至紅棕色。腹毛及四肢內側毛色淺白;冠毛后披,面呈棕灰色,帶須毛,眼圍皮裸,眼瞼上側有白色三角區;耳直立目色黑。鼻子平坦,鼻孔很窄。因為喜歡在退潮后到海邊覓食螃蟹及貝類,故名食蟹獼猴。
它們的食物來源較為廣泛,除了螃蟹以外,水果、樹葉、小動物、鳥類都是其食用的對象。近來的一些觀察發現,隨著生存環境的惡化,有些食蟹獼猴學會了捕食魚類來擴大自己的食物來源?;顒臃秶?a target="_blank" style="color: rgb(19, 110, 194); text-decoration: none;">原始森林、次生林、紅樹林以及其他一些靠近水域的森林地區,有時在鄉村和郊區也能發現它們的身影。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部的香港、印度尼西亞、老撾、越南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等國家地區。
科 猴科
亞 科 獼猴亞科
屬 獼猴屬
種 食蟹獼猴
亞 種 10亞種
命名者及年代 Raffles, 1821
英文名稱 Crab-eating Macaque
英文名稱 long-tailed macaque
英文名稱 Cynomolgus Monkey
形態特征
食蟹獼猴,體形比獼猴小,成年身長約為40-47厘米,尾長為50-60厘米。成年雄性體重4.8-7千克,雌性體重約為3-4千克。雌性平均低于雄性約69%。毛色黃、灰、褐不等,從灰棕色至紅棕色。腹毛及四肢內側毛色淺白;冠毛后披,面呈棕灰色,帶須毛,眼圍皮裸,眼瞼上側有白色三角區;耳直立目色黑。鼻子平坦,鼻孔很窄。
吻部突出,兩顎粗壯,牙齒32枚,鼻孔朝前向下緊靠,手足均有5個指、趾,具扁平的指甲,均能直立。晝行性。有可以儲存食物的頰囊,齒尖低,通常四肢基本等長。
面部裸露無毛,輪廓分明,眼眶由骨形成環狀,使兩眼向前,眼間的距離較窄,視覺發達,立體化,可以在樹林之間活動時較準確地判定距離,辨別色彩,但嗅覺退化,頭骨的構造也隨之改變;齒式為異齒型,分為門齒、犬齒、前臼齒和臼齒,頰齒通常為低冠齒,臼齒呈四方形并有4個較低的錐狀突起,適于咀嚼;鎖骨發達,四肢關節靈活,上腕部及大腿部由軀干部分離,因而前后肢可以前后左右自由運動,前腕和小腿的2根骨頭分離而且松松地連接在一起,不必連帶軀干即可回轉前后腳,適合握住樹枝;通常只胸前有一對乳頭;有盲腸;四趾上都具有5指(趾),可以靈活而穩定地抓握樹枝,指(趾)的端部僅蓋住指(趾)頭背面的扁平指甲,突出的指(趾)部有發達的指(趾)紋,觸覺靈敏,還有防止滑落的作用;掌面和跖面裸出,具有發達的兩行皮墊,手腳的拇指(趾)和其余4指(趾)相對,可以握合。
棲息環境
棲息于熱帶雨林、原始森林、次生林,以及臨近河流的椰林和沿海的紅樹林。在蘇門答臘島,出現的密度最高的是混合紅樹林沼澤,次級山林、森林。也觀察到生活在淡水沼澤、灌叢草原、低地原始森林和橡膠園。在泰國,生活于常綠森林、竹林和落葉林。在馬來西亞,生活于豐富的沿海低地森林、潮汐河流沿岸等熱帶島嶼、海濱。 [1]
該物種喜歡飲水,吃螃蟹,喜歡生活距離水源近的林灌地帶。巖石嶙峋、懸崖峭壁又夾雜著溪河溝谷、攀藤綠樹的廣闊地段,往往是猴子最理想的生活場所。種群密度各不相同,從10至400平方千米。 [1]